事关芯片!两项技术实现自主可控,有利于提高中国芯的自给率么?
众所周知,华为受到芯片规则修改的影响,导致其5G芯片无法制造,引爆了中国芯的研发与探索。越来越多的芯片相关技术好消息传来,今天本文所提到的两项技术,也实现了自主可控。
那么,究竟是哪两项技术实现了自主可控?是否可以帮助提高中国芯的自给率?
两项自主可控技术
这项技术成果,获得了2021年度天津市科技进步特等奖,是中国工程院邬江兴院士团队领衔,滨海新区信息技术创新中心牵头、井芯微电子技术(天津)有限公司联合研制的,它的主要作用,就是通过RapidIO交换芯片实现互联。
这项技术在芯片互联方面,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,没有它就无法实现。打个比方来说,如果说芯片与芯片之间是两潭互不相通的湖泊,那么高速串行RapidIO控制器就是运河和渠沟,可以让两个乃至以上的芯片互联通讯。
标志着我国在RapidIO控制器方向上,彻底实现了拥有自主发展权,摆脱了技术被“卡脖子”的问题。另外,2021年在这项技术成果带动下,组成了软件定义互连技术与产业创新联盟(230余家成员),标志着我国软件定义芯片技术进入国际前列水平。
众所周知,在万物互联、万物智联时代,射频感知就是关键技术之一。感知射频技术提供了一种与传统单一波段、单一协议不同的无线通信技术,是实现物理世界与信息世界融合的重要纽带,在物联网时代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。
在射频感知核心芯片领域中,天津鲲鹏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走在了国内前端,自主研究物联网领域核心技术十余年,掌握了核心关键自主可控技术。截至目前,该公司已获取147项发明专利,其总体技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。
据了解,该射频感知核心芯片技术指标与国际主流产品相当的有三种,包含:标签芯片、读写器芯片和存储器IP核整体技术;高于国际水平的技术指标包含:存储器数据保持时间和读写器芯片灵敏度等关键指标。
是否可以帮助提高中国芯的自给率?
随着国内芯片相关技术自主可控越来越多,肯定是有利于自给率提高的,可从芯片产能数据以及以上两个自主可控技术来分析。
大家都知道,我们定下了70%的芯片自给率目标,计划要在2025年之前完成。2021年度统计,国内芯片共计生产了3594.3亿颗芯片,同比增长了33.3%。
虽然,这个数据离70%还需要再努力一把,但国内芯片日产可达10亿颗芯片左右,其增长率足以说明了自给率是成正比增长的。
RapidIO控制器的产业化,会对未来自主研发芯片,提供更多的技术支持。目前,井芯微公司表示已经在对控制器的大规模产业化作准备,大规模产业化一旦建成,会推出更多的自主芯片。2022年,依托这项技术,将有7款自主高端的核心芯片面世推广。
自主高端核心芯片一旦推广,那也会为中国芯片添砖加瓦,会离完成70%自给率目标更进一步了。
射频感知核心芯片尤为重要,随着国内万物互联网时代的到来,各项智能化科技产品以及IOT物联网设备,都需要大量的芯片供给。
基于这样的背景下,天津鲲鹏利用技术优势,聚焦标签芯片、读写器芯片、存储器IP核,构建了自主射频感知标准体系。同时,他们研发了全系列射频感知芯片和产品,将会有利于推动自主物联网感知技术的发展。
而且,这些芯片会被应用到更多的国内物联网、智能化领域,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国产芯片自给率。
结束语
这两项自主可控的技术,在今年4月11日都获得了天津市的科技奖,也都解决了“卡脖子”问题,并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。这都是国内科技进步的一个阶梯,相信在未来芯片领域里,能够做到自主可控的技术,会越来越多。
希望越来越多的科企实现技术自主可控,期待国产芯片会越来越好,实现更好的技术成果。